戴勝目(學名:Upupiformes),由過去的戴勝科和林戴勝科合并而成。
目錄
1簡介
戴勝下目(Phoeniculides)分為林戴勝科(Phoeniculidae)和彎嘴林戴勝科,戴勝是犀鳥總目中分布最廣泛的,遍布歐亞大陸溫熱帶地區、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島。戴勝是犀鳥總目中唯一分布到熱帶以種類,也是唯一分布于北京地區的種類。一般 認為戴勝世界各地的戴勝都是同一種,即戴勝(Upupa epops),也有人認為非洲的戴勝是獨立的種。林戴勝和彎嘴林戴勝只分布于非洲薩哈拉以南,其體羽多為黑色而具有金屬光澤,喙細長側扁而向下彎曲,以昆 蟲等為食,擅長攀援,尾部長而硬,在攀樹時起到支撐作用。林戴勝有5種,如綠林戴勝(Phoeniculus purpurcus)是林戴勝中最常見的種類,廣泛分布于非洲的稀樹草原,體型較大。彎嘴林戴勝有3種,如小彎嘴林戴勝(Rhinopomastus minor),體型較小,尾也較短。
2下屬分類
戴勝科
頭頂具鳳冠狀羽冠;嘴形細長,自基處起稍向下彎;翅形短圓,初級飛羽10枚;尾長度適中而近方形,尾羽10片;跗蹠短而不弱,前后緣均具盾狀鱗;趾基合并不 完全,中趾與外趾僅并連于基部,內趾則游離。兩性羽色相似。烏喙骨僅左邊存在,胸骨后切刻深,劍突寬、平;深蹠腱互相分離至屈趾長肌的分支,但自屈拇趾長 肌有一韌帶伸至中趾肌腱所連的肌片,連接點在趾根下方。僅1屬2種:馬島戴勝Upupa marginata見于馬達加斯加;戴勝Upupa epops廣布于非洲及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方,常見留鳥和候鳥,我國絕大部地區有分布,高可至海拔3000米。指名亞種為候鳥,可能繁殖于新疆西 部;longirostris為云南南部、廣西及海南島的留鳥;saturata繁殖于中國其余地區及新疆南部,北方鳥冬季南下至長江以南越冬,偶見于臺 灣。 不會錯識的中等體型(30厘米)、色彩鮮明的鳥類。具長而尖黑的聳立型粉棕色絲狀冠羽。頭、上背、肩及下體粉棕,兩翼及尾具黑白相間的條紋。嘴長且下彎。 指名亞種冠羽黑色,羽尖下具次端白色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雌雄鳥相似。叫聲為低柔的單音調呼-呼-呼(hoop-hoop hoop),同時作上下點頭的演示。繁殖季節雄鳥偶有銀鈴般悅耳叫聲。 以蟲類為食,在樹上的洞內做窩。是有名的食蟲鳥,大量捕食金針蟲,螻蛄、行軍蟲、步行蟲和天牛幼蟲等害蟲,大約占到它總食量的88%,在保護森林和農田方 面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性活潑,喜開闊潮濕地面,長長的嘴在地面翻動尋找食物。有警情時冠羽立起,起飛后松懈下來。每年5、6月份繁殖,戴勝在北方常選擇 天然樹洞和啄木鳥鑿空的蛀樹孔里營巢產卵,有時也建窩在巖石縫隙、堤岸洼坑、斷墻殘垣的窟窿中。每窩產卵5~9枚橢圓形的鳥卵。雛鳥孵出后,卵殼可能被親 鳥吃掉或銜出巢外,但是堆積在窩內的穢物和雛鳥糞便便卻從不清理,加上雌鳥在孵卵期間會從尾部的尾脂腺里分泌一種具有惡臭的褐色油液,因此弄得巢中又臟又 臭、臭氣四溢,污穢不堪,這就是它們俗稱“臭姑姑”的由來。為我國二級保護鳥類。
林戴勝科
包括2屬8種。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為熱帶界特 有鳥類。體羽多為黑色而具有金屬光澤,喙細長側扁而向下彎曲,以昆蟲等為食,擅長攀援,尾部長而硬,在攀樹時起到支撐作用。林戴勝屬 Phoeniculus有5種:綠林戴勝Phoeniculus purpureus、紫林戴勝Phoeniculus damarensis、黑嘴林戴勝Phoeniculus somaliensis、白頭林戴勝Phoeniculus bollei、栗頭林戴勝Phoeniculus castaneieps。彎嘴戴勝屬Rhinopomastus包括3種:黑彎嘴戴勝Rhinopomastus aterrimus、彎嘴戴勝Rhinopomastus cyanomelas、小彎嘴戴勝Rhinopomastus minor,有時獨立為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