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yīng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包括大約342種,通常劃分成鳳頭鸚鵡科和鸚鵡科以及新西蘭的鸮鸚鵡科等三個科。俗語鸚鵡可以用來單獨指代鸚鵡科,或者整個鸚形目,更常見的是后一種情況。鸚形目多以谷物、果實等為食。在樹洞中營巢。雛鳥為晚成性。中國南部和西南部產鸚鵡6~7種,均屬鸚鵡科,皆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
目錄
1簡介
鸚形目有鸚鵡科(Psittacidae)與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兩科,種類非常繁多,有82屬358種,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
2外形特征
鸚形目頭骨的腭型為索腭。嘴強大而曲,先端具鉤,基部具蠟膜。翅的外形略呈尖形,第5枚次級飛羽缺。尾通常12枚長短不一,鸚形目可以在世界上多數氣候溫暖的地區找到,包括印度、東南亞和西非。鉤曲的喙、對趾足(兩趾向前(2、3)兩趾向后(1、4))。中型攀禽。頭骨的腭型為索腭。嘴強大而曲,先端具鉤,基部具蠟膜。翅的外形略呈尖形,第5枚次級飛羽缺。尾通常12枚長短不一。足呈對趾型,第2、3兩趾向前,第1、4趾向后,有利于在樹上攀援。大都分布于熱帶和南半球,是有名的籠鳥。尾脂腺被廓羽具副羽。雌雄鳥無大差別。羽色艷麗,鳴聲單調,但舌多肉質而柔軟,大多能模擬人語。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鸚鵡的嘴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
3鸚鵡目
本科鳥類大小差別懸殊,體長83~991毫米。嘴甚短強;上嘴鉤曲而具 蠟膜,猶如猛禽;上嘴能轉動,其與頭骨如具鉸鏈一般:嘴鉤內有銼狀構造;舌多肉質而柔軟。翅形稍尖,初級飛羽10枚,缺第5枚次級飛羽。尾長短不一,具12枚尾羽。跗骨短健,被以細鱗。趾4枚。前后皆兩趾,適于攀樹。體羽常為綠色,或綠藍和紅色等,甚為艷麗。雌雄相差不多,幼鳥與雄鳥相似。世界有339種。分布于亞洲南部、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產于大洋洲。中國有7種,見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廣東、廣西。
鳳頭鸚鵡科(Cacatuidae)共有21種鳥類,和其他的鸚鵡有相同的特點,都有鉤曲的喙和對趾足。不同的地方主要在幾個生物特征,包括能夠收展的頭冠,羽毛中缺少令其他鸚鵡羽毛呈現出虹彩的結構。鳳頭鸚鵡平均要比其他的鸚鵡體型大,但其中雞尾鸚鵡卻是一種很小的鳳頭鸚鵡。鳳頭鸚鵡是最容易患上鸚鵡喙羽癥的鸚鵡之一。該科與鸚鵡科一起組成鸚形目。自然狀態下僅見于澳大利亞和其鄰近島嶼。
4分布
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都有分布。在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也有一些種類分布到遙遠的海島上。鸚鵡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種類最多,在非洲和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多種情侶鸚鵡(love bird)。美國也曾有一個種卡羅琳鸚哥,但現已滅絕。拉丁美洲的鸚鵡中最著名的是各種大型的金剛鸚鵡,其中紫藍金剛鸚鵡是是最大的鸚鵡。大洋洲的鸚鵡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樣化,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最美麗和最獨特的鸚鵡。其中澳洲的虎皮鸚鵡和葵花鳳頭鸚鵡等是人們最熟悉的鸚鵡。新西蘭的鸮鸚是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大型鸚鵡,而新西蘭的啄羊鸚鵡則進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傾向,啄羊鸚鵡也是分布最高的鸚鵡之一。大洋洲種類繁多的吸蜜鸚鵡則屬于最美麗的鳥類,比如斐濟的藍冠吸蜜鸚鵡。鸚形目可以在世界上多數氣候溫暖的地區找到,包括印度、東南亞和西非。鸚形目為數最多的地區,要數大洋洲、南美洲和中美洲。
5現狀
鸚鵡是人們喜歡飼養的寵物,其野生種群也因此而受到威脅,很多種類都成為了瀕危物種。我國原產的鸚鵡只有6種,全部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6分類
談到鸚鵡的分類,其實這是生物學家的專業工作,依據著眼點不同會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有些以居住地區做分類,有些以血緣為基礎分類,而且正統之分類應該依據學名作分類,然因為需要使用到拉丁文,對于臺灣讀者而言很不容易了解,所以實用上比較傾向以英文名作分類。
同一個鳥屬的鸚鵡具有幾乎一樣的形態、特征,以金剛鸚鵡為例,他們的屬名都是Macaw,一般人對金剛鸚鵡的印象就是超大型鸚鵡,約有一公尺長,多數的金剛鸚鵡確實如此,然而紅肩金剛鸚鵡的身長卻僅30公分,也就是說金剛鸚鵡與其它鸚鵡最大的差異特征并不是以大小做區分,而是這一鳥屬的鸚鵡其臉部有一區域沒有長羽毛,我們稱之為裸皮,所以當你看到一只鸚鵡其臉部有裸皮,那它就是屬于金剛鸚鵡。
7命名
在同一個鳥屬之下,會因為羽色、細部特征而再細分而所謂的鳥種(species),簡單的說,鳥種就是在鳥屬之前再加上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或區分這鳥種的特殊點,在鳥屬之前加上形容用語,如此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名稱。我們再以金剛鸚鵡為例,同樣具有裸皮特征的金剛鸚鵡會再細分如:藍黃金剛(Blue and Yellow Macaw),由藍色與黃色組成的羽色,紅肩金剛(Red-shouldered Macaw),肩部具有紅色區域,藍紫金剛(Hyacinth Macaw),藍紫色的羽毛,如此一來,對于鸚鵡之命名就清晰多了。
接著是中文譯名部分,這在每個領域都是個大問題,因為沒有統一名稱,多家翻譯的結果,再加上”俗名”的問題,因此常常有人爭論的面紅耳赤,最后才發現原來彼此說的是同一種鸚鵡,希望也藉此機會能有個正名運動,彼此意見交流,待大家達成共識,就不會再有混淆的情事發生。筆者傾向由英文直接翻譯,盡量不要再使用俗名,如此名稱上會比較單純而且可與國際接軌。
以下列出一些我們日常常見的鸚鵡,以鳥屬區分及其譯名:
1.Macaw:金剛鸚鵡,簡稱金剛。
2.Amazon:亞馬遜鸚鵡,簡稱亞馬遜,也有人稱作帽科。
3.African Grey Parrot:非洲灰鸚鵡,簡稱灰鸚。
4.Cockatoo:巴丹鸚鵡,也有人稱作巴旦鸚鵡。
5.Eclectus Parrot:折衷鸚鵡。
6.Lory,Lorikeet:吸蜜鸚鵡,簡稱吸蜜。
7.Conure:錐尾鸚鵡,如太陽錐尾(Sun Conure),俗稱金太陽。
8.Parakeet:長尾鸚鵡,漂亮的長尾為其特色。
9.Cockatiel:雞尾鸚鵡,俗稱玄鳳、太陽鳥、卡妹。
10.Loveburd:愛情鳥,俗稱小鸚、牡丹。
11.Budgerigar:虎皮鸚鵡,俗稱阿蘇兒。
大洋洲的葵花鳳頭鸚鵡Cacatua galerita
新西蘭的鸮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
美洲的紫藍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
8淵源歷史
通常來說,一個地區如果相對于其它地區來說,集中地擁有某個科的很多種類,那么該地區就很可能是這個科共同祖先的故鄉。南美和大洋洲擁有著如此眾多的種類,暗示著鸚形目起源在岡瓦納大陸。然而鸚鵡科的化石記錄稀少,它們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測。最早的類鸚鵡鳥類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白堊紀(約7千萬年前)。在懷俄明州找到的這塊長15mm的下喙碎片類似于現存的吸蜜鸚鵡類?,F在還不清楚該標本是否應歸入鸚鵡類。歐洲有著更豐富的始新世(5千8百萬到3千6百萬年前)化石記錄。在英國和德國找到了幾具較完整的類鸚鵡鳥類的骨骼化石。盡管還不能十分確定,但總的來說這些標本并不像是現代鸚鵡的祖先,而僅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并在后來滅絕的親戚而已。南半球在同時期沒有像北半球那樣豐富的化石記錄,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約2千萬年前)都還沒發現類似鸚鵡的化石。然而到了新世中期,就發現了確鑿無疑的鸚鵡化石,其上頜與現存的白鳳頭鸚鵡甚至無法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