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目(學名:Coraciiformes)佛法僧目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這一目的鳥分布廣泛,形態結構多樣,各科特化程度高。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其它科則分布比較廣泛,中國有5科。
目錄
1簡介
本目中的一些鳥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很多鳥類嗜食昆蟲,有益于農林,樹林;不少種類的羽色鮮艷可供觀賞,但也因有些嗜食魚類,對養魚業有一定危害。這一目的鳥生存環境多樣,鳴聲簡單。繁殖于洞穴中,多是雙親育雛,雛鳥晚成型。
2種類
中國有翠鳥科、蜂虎科、佛法僧科、戴勝科、犀鳥科。如:翠鳥科的冠魚狗(Ceryle lugubris)、斑魚狗(C.rudis)、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蜂虎科的粟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粟頭蜂虎(M.viridis);佛法僧科的藍胸佛法僧(Coracias garrulus)、三寶鳥(Eurystomus orientalis);戴勝科的戴勝(Upupa epops);犀鳥科的棕頸犀鳥(Aceros nipalensis)、雙角犀鳥(Buceros bicornis)等。
3分類簡介
翠鳥科
有18屬93種。分布從非洲到南亞和東亞至澳大利亞,極少數見于美洲。普通翠鳥Alcedo atthis分布于歐洲和亞洲北部。體較小,喙長而寬闊,尾較短。水棲或林棲兩。水棲者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巖石上,伺機捕食魚蝦。林棲者以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一帶為分布中心,其中澳大利亞的笑翠鳥Dacelo novaeguineae是體型最大的翠鳥,以蛇和蜥蜴為食。一般在土崖壁上穿穴為巢。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鳥喂雛。我國有7屬11種,常見如普通翠鳥、白領翡翠 Todirhamphus chloris、藍翡翠Halcyon pileata、斑魚狗Ceryle rudis等。其中藍耳翠鳥Alcedo meninting和鶴嘴翠鳥(鸛嘴翠鳥)Pelargopsis capensis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鴗讀音lì)體小,是佛法僧目體型最小的成員。喙長直而尖;翅短圓;尾較短圓;背羽輝綠,有以紅喉,下體淡色;在枝頭棲息時,喙尖總是朝天或以45°斜伸,為此類群特征。棲于近水林內,以水生昆蟲、蜥蜴等為食。在土崖壁鑿穴為巢,在穴內地表產2~4枚卵;孵化由雙親擔任,雛鳥晚成。全世界僅1屬5種:狹嘴短尾鴗Todus angustirostris、波多黎各短尾鴗Todus mexicanus、雜色短尾鴗Todus multicolor、闊嘴短尾鴗Todus subulatus、短尾鴗Todus todus。分布于中美洲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的安地略斯島上。
中、小型攀禽。喙長、寬而微下彎,喙緣有鋸齒。尾長,中央尾羽特長,在近末端處有一段僅余羽干,致使端部形成獨立的小羽片,形成球拍狀,為本科顯著特征。翅短圓;體羽多為輝亮的綠、藍及褐色;雌雄異色。以昆蟲、蠕蟲、蜥蜴及果實為食。在水邊崖岸鑿穴為巢,產3~4枚白色卵,兩性孵化及育雛。僅分布于美洲熱帶地區。有6屬10種:短尾翠鴗Hylomanes momotula、藍喉翠鴗Aspatha gularis、銹頂翠鴗Momotus mexicanus、藍頂翠鴗Momotus momota、高原翠鴗Momotus aequatorialis、棕翠鴗Baryphthengus martii、棕頂翠鴗Baryphthengus ruficapillus、隆嘴翠鴗Electron carinatum、闊嘴翠鴗Electron platyrhynchum、綠眉翠鴗Eumomota superciliosa。
蜂虎科
小型攀禽。喙細長、側扁而下彎。翅長而尖。尾長,尾羽12枚,有些種類為方形尾,有些種類的重要尾羽伸長呈細尖;尾脂腺裸出。前趾基部并合,后爪較中爪為短。體羽華麗,以綠色最普遍,也有紅、藍、黃、栗色;多數種類自眼先過眼至耳羽有以寬黑帶。因嗜食蜂類而得名。飛行敏捷,善于在飛行中捕食,但食物因地點、季節而異,除蜂類外,亦捕食象甲、虻、蜻蜓、白蟻、鱗翅類等昆蟲以及甲殼類動物。常棲于枝頭或電線等地靜伺,一旦飛蟲臨近,迎飛而啄食。在土崖鑿穴為巢,穴長者可達2.5m,以不消化的骨骼等物墊于巢室底部,產2~6枚球形卵,兩性孵化及育雛。常營群巢,常幾百對在同一巢區,一般在堤壩的高處挖洞為巢,也常營巢于山地墳墓的隧道中。廣布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于非洲、歐洲南部、東南亞和大洋洲。有3屬26種,我國有2屬6種,藍須夜蜂虎Nyctyornis athertoni個體最大,胸羽特長而闊。蜂虎嗜食蜂類,不利于養蜂業,但它嗜吃昆蟲,尤其是白飛蟻,有益于農業。
佛法僧科
為中等攀禽。喙粗壯而寬,呈錐形但先端微下彎具鉤。第2、3趾基部連并。翅長而尖。尾長,多為方形。典型羽色為藍、綠色。以昆蟲、蜥蜴、蜘蛛、小型哺乳動物及小鳥為食。常停棲于一處靜伺,然后捕食;也在空中翻滾追逐飛蟲啄食。在樹洞或巖洞中筑巢,也占用喜鵲等的舊巢;產3~6枚白色卵,兩性孵化及育雛;雛鳥晚成性,留巢期約28天。廣布于舊大陸溫、熱帶,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豐富,有些種類有遷徙行為。有2屬12種,我國有2屬3種。三寶鳥Eurystomus orientalis最為常見,廣泛分布于東亞、東南亞、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至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但并不常見,多于林緣地帶,常棲于近林開闊地的枯樹上,偶爾起飛追捕過往昆蟲,或向下俯沖捕捉地面昆蟲,飛行姿勢似夜鷹,怪異、笨重,胡亂盤旋或拍打雙翅,三兩只鳥有時于黃昏一道翻飛或俯沖,求偶期尤是,有時遭成群小鳥的圍攻,因其頭和嘴看似猛禽。
地三寶鳥科
有3屬5種:短腿地三寶鳥Brachypteracias leptosomus、鱗斑地三寶鳥Brachypteracias squamiger(Geobiastes squamiger)、栗頭地三寶鳥Atelornis crossleyi、地三寶鳥Atelornis pittoides、長尾地三寶鳥Uratelornis chimaera。分布于馬達加斯加島。
鵑三寶鳥科
僅1屬1種,即鵑三寶鳥(鵑鴗)Leptosomus discolor。分布于馬達加斯加島。中型攀禽。頭大、頸粗;喙粗壯而直,末端微具鉤;第4趾可后轉成對趾,為轉趾型足;尾長,方形。雌雄異色,雄鳥體背多為發光的鉛灰色,下體淡灰;雌鳥棕色,腹部具點斑。以大型昆蟲及蜥蜴等為食。在崖洞中筑巢。
4分布范圍
佛法僧目的鳥在除兩極和部分海洋島嶼外地區都有分布。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其它科則分布比較廣泛。其中鵑鴗科僅在馬達加斯加島有分布。
5生存特征
群棲或獨棲性,生活環境多樣,從高山至平原,江河湖泊周圍;大森林至居民點附近的園林、田野;從水上、土穴中、陸地至空中都是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善久站;也善于飛翔,有像蝴蝶一樣紛飛于高空(追逐飛蟲),有突然急拍翅定位于空中一點(徘飛)(窺視水面餌物),然后又俯沖落水(捕獵物),空中飛行常是持久性的。取食除以上述飛行方式獲得外,還有像鹟類一樣從枝頭突沖出空間攫食飛蟲;有的于枝頭啄食野果,有的在地面啄食落果或追逐蟲、蟻。鳴聲一般簡單,缺乏婉轉的歌聲。在洞穴中繁殖,在天然的樹洞或在堤岸、山坡、墳墓、山路邊的土壁等環境挖隧道為巢穴產卵;卵每產1—8枚,一般白色,無斑;雛屬晚成性。孵卵,育雛大都由雙親分擔(犀鳥例外),孵卵經18—24天(犀鳥類28—40天)出雛,雛鳥須雙親喂養3—4 周(犀鳥4—8周)時間。大多數為留鳥,少數有遷徙。
6形態特征
本目鳥類體形大小不一。中國佛法僧目的鳥類中,以犀鳥體型最大,體重達1750克,翅長約306 毫米。佛法僧中等大小,體重約175克,翅長約160毫米;最小的是翠鳥,重33克左右,翅長約70毫米。腳短小,趾前3后1,并趾型。羽色艷麗,有時具金屬輝亮,或是黑白斑駁狀;雌雄相似,或差異極少。體形大者和老鷹差不多,小者比麻雀大不了多少;羽色大都艷麗,以藍、綠色占優勢,部分為黑、白色,其他色則較少;羽毛結構著生緊密,副羽及盲囊有存有缺;尾脂腺裸露或被羽;雌雄同色或異色。嘴形多樣;翅大都寬長,初級飛羽10—11枚;尾短或適中,方形至凸形,尾羽 10—12枚;跗蹠短,趾纖弱,后趾偶有缺如,前趾基部多少有愈合。頭骨索腭型,基翼突退化或不存在;胸骨后方具2—4個切刻;足的肌肉缺棲肌,但有股尾肌、半腱肌和副半腱肌,深蹠腱再分向各趾之前,并在屈趾長肌延伸至后趾的小狹片下某點完全或不完全地拼合(戴勝例外);鳴器結構發生于氣管與支氣管間位置。
7生活習性
多數種類喜棲息在近水域的林區。善于攀木。絕大部分種類吃昆蟲;一小部分(例如魚狗、翠鳥等)以小魚為食;少數種類為雜食性,覓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兩棲爬行類、昆蟲和少量植物。佛法僧目的鳥生存環境多樣,鳴聲簡單。繁殖于洞穴中,雌雄共同筑巢,用嘴在河岸、堤壩等處啄成隧道狀洞穴;也有的利用樹洞、墻洞、斷崖和天然洞穴,或強占鵲巢。雛為晚成性。
8經濟價值
本目鳥類大都羽色艷麗、舉止優雅,有它們裝點大自然,美景會更怡人。其中一些種類被動
物園飼養觀賞(如犀鳥),另一些種類的羽毛可作飾物,其彩色羽毛或皮張作為出口商品(如翠鳥類)。本目絕大多數種類都吃蟲,蜂虎類幾乎純吃蟲,不少種類還特別喜吃白蟻,可見它們在抑制林木和農作物蟲害方面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況且它們數量多、分布廣,效果顯而易見。
當然本目鳥類亦有對人不利的一面,如蜂虎類喜吃蜂,其中就包括吃蜜蜂,這對養蜂業不無影響,魚狗類會到魚塘啄食魚苗損害養魚業。不過這不是重要的方面,像蜂虎類多在山區生活,城鎮附近所養的蜂就不會受害,況且從剖胃檢驗所見,蜂虎所吃的蜂大多是野蜂。至于翠鳥科鳥類的吃塘魚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漁民能碰到它們啄食到塘魚的機會也是極其少的,其實翠鳥類取食魚、蝦的主要場所不在魚塘,魚類也不是它們惟一的食物。所以對于蜂虎的為害養蜂業、翠鳥類的為害漁業等問題都不應提得過重。
9繁殖特點
棲息于林區及水邊。以昆蟲、魚、果實為食,繁殖時期,用嘴在河岸、堤壩等處啄成隧道狀洞穴;也有的利用樹洞、墻洞、斷崖和天然洞穴,或強占鵲巢。每窩產卵6-7枚,呈白色或具粉紅色澤。幼鳥為晚成性。
10下屬分類
翠鳥亞目(Alcedini)
翠鳥科(Alcedinidae)
翡翠科(Halcyonidae)
短鴗尾科(Todidae)
翠鴗科(Momotidae)
蜂虎亞目(Meropes)
蜂虎科(Meropidae)
佛法僧亞目(Coracii)
鵑鴗科(Leptosomatidae)
佛法僧科(Coraciidae)
戴勝科(Upupidae)
林戴勝科(Phoeniculidae)
犀鳥亞目(Bucerotes)
犀鳥科(Bucerotidae)
11分類研究
佛法僧目包括了所有的非離趾型(對趾型、異趾型、并趾型、前趾型及外趾能反轉的) 的鳥類,即包括了我們現在的鸚形目、鵑形目、夜鷹目、雨燕目、咬鵑目、鸮形目、佛法僧目、鴷形目等類群,而與雀形目相對,上述各目則降為亞目。他們認為前各類群與雀形目同由一居間形態的共同祖先分化而來,這個祖先是與麝雉有密切血緣關系,因從現代的麝雉類可看到腳趾由對趾型向離趾型轉化進程,以及蕉鵑類翅的演化遵循了麝雉類翅的發展模式的進程;此外,有許多共同與雀形目區別的特征,如:頸動脈成對 (后者單一),趾非離趾型(后者離趾型),胸骨有內、外二棘或二者愈合為一聯合棘(后者無內棘),鎖骨近端不擴大(后者擴大),翼上小、中覆羽有近端重疊,或多于一排的小覆羽有近端重疊(后者只有一排小覆羽遠端重疊和一排中覆羽近端重疊),短翼膜韌帶終止于伸蹠長輻?。ê笳咧褂跇锕趋恋纳旒。┑?。
12佛法僧目鳥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鳥綱(Aves) | 目: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的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其它科則分布比較廣泛,中國有5科?!?/p>
科與代表鳥類
短尾鴗科(Todidae),短尾鴗體型很小,背羽綠色,嘴長直而尖。短尾鴗僅分布于美洲的西印度群島,有1屬5種。代表鳥類:茶色蟆口鴟
翠鴗科(Momotidae), 翠鴗生活于熱帶森林的溪流邊上,以昆蟲為食,兼食果實等。翠鴗嘴邊緣有鋸齒,中央尾羽長,末端呈球拍狀。翠鴗產于美洲熱帶地區,有6屬8種。代表鳥類:藍頂翠鴗
翠鳥科(Alcedinidae), 翠鳥是佛法僧目中分布最廣泛的,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能見到,有14屬93種,中國有5屬11種。代表鳥類:笑翠鳥
蜂虎科(Meropidae), 蜂虎廣布于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7屬25種,中國有2屬6種。代表鳥類:綠蜂虎
鵑鴗科(Leptosomatidae), 鵑鴗是灰色羽毛的森林鳥類,以昆蟲和爬蟲為食,唯一的產地是馬達加斯加島,只有鵑鴗一種。代表鳥類:鵑鴗
佛法僧科(Coraciidae),佛法僧廣布于舊大陸的溫熱帶地區,但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豐富。有2亞科5屬16種,中國有2屬3種。其中僅產于馬達加斯加島的地佛法僧亞科(地鴗啞科)也常單列為一科。代表鳥類:燕尾佛法僧
戴勝科(Upupidae), 戴勝廣布于舊大陸的溫熱帶地區,中國和世界都只有一種,比較常見。代表鳥類:戴勝
林戴勝科(Phoeniculidae),林戴勝只分布于非洲薩哈拉以南,僅1屬6種。代表鳥類:小彎嘴林戴勝
犀鳥科(Bucerotidae), 犀鳥分布于非洲和東南亞,約有45種,中國有4屬4種。中國的犀鳥有雙角犀鳥,棕頸犀鳥,冠斑犀鳥和白喉犀鳥。代表鳥類:紅臉地、冠斑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