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形目(學名:Passeriformes)種類及數量眾多,適應輻射到各種生態環境內。約有129科6322種以上,是鳥類中最為龐雜的一目,占鳥類全部種類的一半以上。中國有超過34科。雀形目為中、小型鳴禽,喙形多樣,適于多種類型的生活習性;鳴管結構及鳴肌復雜,大多善于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后緣鱗片常愈合為整塊鱗板;雀腭型頭骨。筑巢大多精巧,雛鳥晚成性。
目錄
1外形特征
雀形目的鳥類鳴肌鳴管發達,多啼聲婉轉,通常所說的鳴禽就是指這一目的鳥。雀形目鳥善于筑巢,雀形目鳥類多為晚成雛,常有復雜的占區、營巢、求偶行為。體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鴉科部分種類體長可達50cm以上,小者如鹟科鶯亞科部分種類體長僅6~7cm。
2生活習性
除繁殖季節外,雀形目多成群活動,常棲息在大樹上,或成行站立在屋頂上。于清晨聚集高處,喧噪一番后便分散活動,至翌日又在原處聚集,這是雀形目動物的一個典型特殊性。晚上,它常與椋鳥、烏鴉混群共棲。春末夏初開始營巢繁殖,營巢要求不高,無一定場所,樹洞、屋檐、房縫、廢煙囪或其他鳥的棄巢處均可營巢,卵呈藍色,非常好看,每窩產卵5~6個,一年可繁殖2~3次,因此繁殖期可延至炎熱的夏天。
3分布范圍
在中國產于云南、廣西及喜馬拉雅山區。其他分布于世界各地。
4繁殖方式
通過對高寒草甸10種雀形目鳥類繁殖生產力研究表明,高寒草甸鳥類的繁殖生產力與鳥類棲息地所處的地理環境、營巢類型和繁殖方式密切相關,其中繁殖季節長度和窩卵數是影響高寒草甸鳥類的繁殖生產力兩個最重要的因子。鳥類平均繁殖生產力為2.80(只/對·年)。
5亞種分化
雀形目共分4個亞目。
闊嘴鳥亞目
頸椎15枚。喙短而寬闊,根部有毛。腳短而弱,并趾型,前3趾基部并連;跗大部由單列大形的卷形鱗所包被。大多數尾呈圓形。僅1科8屬15種。中國產2屬2種,即銀胸絲冠鳥Serilophus lunatus和長尾闊嘴鳥Psarisomus dalhousiae,產于云南、廣西及喜馬拉雅山區
霸鹟亞目
頸椎15枚。鳴肌不發達。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包括14科。僅八色鶇科(麗鶇科)Pipridae分布于非洲、東南亞和澳洲的亞熱帶、熱帶地區,中國產8種,其中藍翅八色Pitta moluccensis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琴鳥亞目
頸椎15枚。鳴肌不發達。求偶時有炫耀行為。分布于大洋洲。包括2科。
鳴禽亞目
頸椎15枚。鳴肌發達。包括83科。。
6種群現狀
2005至2007年,在武漢桂子山地區設立5條調查樣帶,對樣帶中的灰喜鵲、烏鶇、麻雀、白頭鵯4種常見留鳥的種群數量變化進行了調查,并分析校園生態環境對鳥類的影響.結果表明,4種鳥的種群密度均呈上升趨勢.各樣帶由于覆蓋的生境類型不同,使得鳥群密度分布不同,并都與其生境豐富度成正相關。
7保護級別
藍翅八色鶇Pitta moluccensis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8消化系統
實驗結果顯示,雀形目4種鳥的總消化道長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長度(胃長度除外),消化道總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顯的種間差異。植食性鳥(普通朱雀)具有相對較長的消化道,而食蟲鳥(紅點頦和紅喉姬)則具有相對較高的消化道重量。實驗證明,鳥類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適應對策。
9主要品種
家燕(Hirundo rustica),背羽黑色,具紫藍色光澤,喉栗紅色,腹部乳白色。尾長而分叉深。是家喻戶曉的夏候鳥,每年4月飛到中國繁殖,9~10月飛往南方過冬。捕食蚊、蛾類多種害蟲,是公認的益鳥。
黑枕黃鸝(Oriolus chinensis),俗名黃鶯。體羽金黃色,頭上有一寬闊黑紋,翼和尾大都黑色。鳴聲婉轉多變,是人們喜愛的觀賞鳥。
喜鵲(Pica pica),除兩肩各有一塊白斑及腹部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為黑色,背部帶有藍綠光輝。營巢于樹上,巢的外層由粗樹枝構成,巢有頂蓋,側方有出入口,巢的內層涂有泥土,鋪以麻絲、草根等物。留鳥,遍布全國。
禿鼻烏鴉(Corvus frugilegus),俗名老鴰。體羽全部黑色,帶有金屬綠色光澤。冬季常結成大群。常見的白頸鴉(Corvus torquatus),俗名白脖老鴰,體羽黑色,惟頸、背至胸部有一寬的白圈。雜食性。
畫眉(Garrulax canorus),背部及尾上覆羽呈橄欖褐色,眼圈呈白色,向后延伸成白色眉狀,故稱畫眉。擅長鳴唱,并能仿效其他鳥叫或人教的簡單話語,為珍貴的籠鳥。
白臉山雀(Parus major),俗名仔仔黑。體型較麻雀稍小,頭黑色,臉部有明顯白斑,故名白臉山雀。以果樹害蟲為食,包括鱗翅目幼蟲、鞘翅目幼蟲等,為著名的果園區益鳥。
麻雀(Passer montanus),在國內廣泛分布,在各地都是留鳥,全年主食農作物,僅在育雛期間,捕捉昆蟲育雛。[10]
黃胸鹀(Emberiza aureola),俗名黃旦。體型似麻雀而稍大,頭及背部為深紅栗色,腹部黃色。繁殖區在歐、亞大陸的北部,包括中國東北一帶,冬季遷東南亞及印度,為中國的旅鳥。每年4、5月北遷繁殖區,秋季8、9月又南返越冬區,兩次遷徙都給農作物帶來危害。
灰喜鵲 (Azure-winged Magpie )
10下屬科目
別名山喜鵲、藍鵲、藍膀香鵲、長尾鵲、鳶喜鵲、長尾巴郎。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等地。體長約40厘米。頭和后頸亮黑色,背上灰色;翅膀和長長的尾巴呈天藍色,下體灰白色?;蚁铲o是平原和低山鳥類,常見于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園和風景區的稀疏樹林中,常十余只或數十只一群,穿梭于樹林間,不喜久留,似游擊式活動,驟然成群飛向這里,又突然飛向別處。不甚畏人,遇驚嚇時一哄而散。是食性雜的鳥類,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步行甲、金針蟲、金花蟲、金龜甲,鱗翅目的螟蛾、枯葉蛾、夜蛾、膜翅目的螞蟻、胡蜂,雙翅目的家蠅、花蠅等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喬灌木的果實及種子。每年4~6月繁殖,營巢在楊、松、柏等的樹權上,巢距地面7~15米,呈平臺狀,由細枝、麻線、纖維、獸毛等做成。產4~6枚卵,卵灰白色、滿布褐色斑點、孵化期17~18天,育雛期約18天。
雀形目中大部分 都是候鳥,留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