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鵝(拉丁學名:Cygnus cygnus )是,鴨科,天鵝屬其中的一種類。
目錄
1外形特征
大天鵝又叫白天鵝、鵠,是一種大型游禽,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8年。全身的羽毛均為雪白的顏色,大小類似疣鼻天鵝,但也有明顯差異。大天鵝有黃色和黑色的嘴,只有頭部和嘴的基部略顯棕黃色,嘴的端部和腳為黑色。虹膜-褐色。它的身體肥胖而豐滿,脖子的長度是鳥類中占身體長度比例最大的,甚至超過了身體的長度。腿部較短,腳上有黑色的蹼,游泳前進時,腿和腳折迭在一起,以減少阻力;向后推水時,腳上的蹼全部張開,形成一個酷似船槳的表面,交替劃水,如屢平地。它還常常用尾部的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羽毛,用來防水。
大天鵝的喙部有豐富的觸覺感受器,叫做赫伯小體,主要生于上、下嘴尖端的里面,僅在上嘴邊緣每平方毫米就有27個,比人類手指上的還要多,它就是靠嘴緣靈敏的觸覺在水中尋覓水菊、莎草等水生植物,有時也捕捉昆蟲和蚯蚓等小型動物為食。
幼鳥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一年后它們才完全長出和成鳥的羽毛相同的白羽毛。
2地理分布
大天鵝的分布區非常廣闊,而且無論是繁殖期還是越冬期,活動范圍都與當年的氣候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氣候溫和,它的繁殖區域可以向北方擴展,繁殖的時間也可以提前一些;而在氣溫較低的年份,冬季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華北、新疆、內蒙古而到黑龍江、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它的越冬區則可以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區,尋找沒有被冰封的水域,以便獲取足夠的食物。冬季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華北、新疆、內蒙古而到黑龍江、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
分布狀況:繁殖于北方湖泊的葦地,結群南遷越冬,數量比小天鵝少。
分布范圍:格陵蘭、北歐、亞洲北部,越冬在中歐、中亞及中國。
在中國分布的主要省份: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山東、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臺灣、香港
國外分布: 繁殖在冰島和歐亞大陸北部,從斯堪的納維亞經芬蘭、原蘇聯北部,一直到庫頁島、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越冬在英國、歐洲西北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地區以及印度北部、朝鮮、日本。
分布的保護區:豫北黃河故道濕地、巴音布魯克、董寨、濟源獼猴、洪河、興凱湖、東洞庭湖、莫莫格、鄱陽湖、雙臺河口、達賚湖、科爾沁烏梁素海濕地、白芨灘、青海湖鳥島、榮成天鵝湖、蘆芽山、歷山、天池(新疆)、塔里木胡楊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賽罕烏拉、黃河三角洲
在山東省榮成市煙墩角天鵝湖,人們與大天鵝的距離可以縮短到2米,甚至1米。被譽為世界上可以與大天鵝“零距離接觸”的地方之一。遷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區進行,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因此遷徙持續時間較長。
分布的山脈湖泊:子午嶺山、長白山、完達山、清涼峰、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柴達木盆地、艾比湖、貝爾湖、羅布泊湖、青海湖、賽里木湖、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諾敏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開都河、阿拉爾、伊犁河、木扎特河流域、塔里木河、巴音布魯克、烏倫古湖、淖毛湖、車爾臣河、克里雅河、孔雀河
3生活習性
游泳或站立時,疣鼻天鵝和黑天鵝往往把一只腳放在背后。天鵝雌雄兩性相似。它們能從氣管發出不同的聲音。除繁殖期外,天鵝成群地生活。雌雄結成終生配偶。求偶行為包括以喙相碰或以頭相靠。由雌天鵝孵卵,雄天鵝在附近警戒;有的種類雄性亦替換孵卵。幼雛頸短,絨毛稠密;出殼幾小時后即能跑和游泳,但雙親仍精心照料數月;有的種類的幼雛可伏在父母親的背上。未成年天鵝的羽毛為灰色或褐色,有雜紋,直至滿兩歲以上。第三年或第四年才達性成熟。
遷徙:9月中下旬開始離開繁殖地往越冬地遷徙,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達越冬地。翌年2月末3月初又離開越冬地往繁殖地遷徙,3月末4月初到達繁殖地。遷徙時常成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遷飛。飛行高度較高,隊列整齊,常成“一”字形、“人”字形和“V”字形。通常邊飛邊鳴,鳴聲響亮而單調,有似“ho-ho-”或“hour-”的喇叭聲音。遷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區進行,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因此遷徙持續時間較長。
生境: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除繁殖期外成群生活,晝夜均有活動,性機警、膽怯,善游泳。候鳥,遷徙時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隊伍。飛行時較疣鼻天鵝靜聲得多。 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高山兀鷲),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食物:以水生植物的根莖、葉、莖、種子為食,也吃少量動食物,如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水棲昆蟲、貝類、魚類、蛙、蚯蚓、軟體動物、苜蓿、谷粒和雜草等為食。
壽命:自然界中,天鵝能活20年,人工豢養可活50年以上。因為天鵝身體很重,所以起飛時它們要在水面或地面向前沖跑一段距離。天鵝夫婦終生廝守,對后代也十分負責。為了保衛自己的巢、卵和幼雛,敢與狐貍等動物殊死搏斗。
愛情:天鵝保持著一種稀有的“終身伴侶制”在南方越冬時不論是取食或休息都成雙成對(一夫一妻制)。雌天鵝在產卵時,雄天鵝在旁邊守衛著,遇到敵害時,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敵,勇敢的與對方搏斗。它們不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幫助,平時也是成雙成對,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確能為之“守節”,終生單獨生活。
4生長繁殖
4齡時性成熟。對的形成通常在開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形成,對的結合較為固定,如無配偶死亡,一般可維持整個一生。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后不久,最多在2周內即開始營巢。時間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6月。
營巢:營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島等水域岸邊干燥地上或水邊淺水處大量堆集的干蘆葦上。巢極為龐大,主要由干蘆葦、三棱草和苔蘚構成,內放以細軟的干草莖、苔蘚、羽毛和雌鳥從自己胸部和腹部拔下的絨羽。巢呈圓帽狀,底部直徑1m左右,巢高0.6~0.8m。雌鳥獨自營巢。
產卵:每窩產卵4~7枚,通常4~5枚,產卵時間多在5月初至5月中旬。卵為白色或微具黃灰色,大小平均為113×73mm,重330g。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當有危險時,雄鳥發出高聲鳴叫,雌鳥立刻用絨羽和巢邊植物將卵蓋住,然后飛走。雌鳥在孵卵期間通常僅在每天最暖和的時候才離巢很短時間去覓食,孵化期31天或35~40天。
育雛:雛鳥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隨雙親覓食,如遇危險,雙親先將它們藏入草叢中,然后自己飛走,直到危險過去才又飛回來。
5保護現狀
瀕危因素:作為醫藥成分和食用被捕獵。
大天鵝由于體形巨大,羽色潔白,曾一度是人們重要的狩獵對象。由于過度狩獵和濕地被開墾,曾使大天鵝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在格陵蘭島繁殖的大天鵝種群,由于大肆捕獵,目前已經絕滅;在冰島的繁殖種群數量也僅有5000~6000只;日本為11000只;在原蘇聯以前曾相當普遍,但近來也在很多地方消失了;我國的情況亦很相似,盡管過去未曾對在我國繁殖和越冬的大天鵝種群數量作過專門調查,但據關貫勛等1960年11月31日14:00~15:00,僅在洞庭湖北岸就見到23群計430只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大天鵝在中國的種群數量還是較豐富的。但近30多年來,種群數量明顯下降。據世界水禽研究局 (IWRB)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在中國僅見到大天鵝474只。
近來由于世界各國都注意了對大天鵝的保護,大天鵝在世界各地的種群數量已有明顯增加。目前在冰島大天鵝的種群數量已達16700只,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有14000只;在里海和黑海有25000只,在日本亦增加到25332只 (IWRB 1990),估計目前全世界大天鵝總的種群數量在10萬只左右。中國亦很重視大天鵝的保護工作,已將大天鵝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