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形目(學名:Anser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包含3個科、53個屬、177個種、121個亞種。本目的鳥在中文種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或雁鴨類)的鳥。本目的鳥都是游禽,在世界分布廣泛。
目錄
1形態特征
本目鳥類均為水棲性鳥類,體型大小不一,大者如天鵝體長可達1.5米,小者如棉鳧體長
僅30厘米。
本目鳥類頭較大,有的種類具有明顯的冠羽,喙多為扁平形,尖端具有嘴甲,大多長頸。
本目鳥類翅長而尖,適于長途跋涉,初級飛羽10-11枚,次級飛羽缺第5枚,大多數種類的次級飛羽色彩艷麗,具有搶眼的金屬光澤,被稱作翼鏡,大多數種類的尾巴很短,但也有個別種類具有異乎尋常長的中央尾羽如針尾鴨,本目鳥類絨羽發達。
本目鳥類腳短,多著生于身體的中后部,跗跖前側覆蓋網狀磷,三趾向前,有蹼或半蹼相連,一趾向后,較其它三趾為短。
本目鳥類多雄雌異色,部分種類如天鵝雄雌同形同色。
2習性
本目鳥類都屬于游禽,棲息在各種水域環境,從咸水到淡水,從內陸到遠洋都有本目鳥類棲息,本目鳥類善于游泳,部分種類精于潛水,觀察其在水中游弋的姿態,多數種類軀體軸線與水面平行,頭、頸、背、尾部露出水面,精于潛水的雁鴨類,如各種潛鴨的尾部也沉入水中;另外還有一些種類上半身其完全潛入水中,尾部翹出水面,即軀體軸線與水面有一定交角,如鴻雁。本目鳥類中部分種類潛水技能驚人,如長尾鴨常能潛入水下60米之深處。本目鳥類尾脂腺發達,分泌的油脂通過喙涂布到羽毛上,以達到疏水來保持體態。
本目鳥類食性多樣,大部分種類常在繁殖季節以魚蝦,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而在遷徙和越冬時以水草等植物性食物果腹。需要指出的是雁類多以水草為食,而秋沙鴨屬的各種鴨類,嘴形扁平前端具鉤,邊緣具銳齒,且精于潛水,是捕食魚類的好手。
3下屬分類
僅2屬3種。分布于南美洲中部。因飛翔或行走時發出尖厲鳴叫聲而得名。體型較大,體長約90厘米。喙尖小具鉤,趾長且具微蹼,翼上有尖距。解剖學特征很獨特:如不具脅尖(鉤狀突);骨骼含氣度極高,為鳥類之最;皮膚包含一種小氣囊系統。羽毛被覆全身(除腳外)而不是分片生長,皮膚并無裸出區,這是平胸總目和企鵝總目等不會飛行的鳥類才有的特征。棲息于沼澤和濕草地,取食樹葉、嫩芽等。善飛。角叫鴨Anhima cornuta前額上有一個細長向前彎曲的鈣化突起;冠叫鴨Chauna torquata和黑頸叫鴨Chauna chavaria頭后具羽冠。
鵲雁亞科
僅1屬1種,即鵲雁Anseranas semipalmata。分布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南部。體型較大,體長約85厘米。體羽黑白相間,如鵲;而長腿和直立向上的姿勢是鵝類的特征,故名。趾間半蹼,喙長而有鉤,面裸露,雄性頭頂凸起呈半球狀,雌雄鳥體羽相似。與其他水禽不同之處在于逐漸更換飛羽,因此沒有不能飛行的時期。生活于熱帶沼澤、河流和湖泊中,高棲樹上,但營巢于地面或淺水中。終生配偶,雙親合作筑巢、抱卵和育雛。繁殖后常幾千只聚集大群,在草地和農田中游蕩取食沼澤植物和種子??瑟毩⒊?a href='/baike/36.html' title='鵲雁科'>鵲雁科Anseranatidae。
雁亞科
有8屬33種。腿短至中等;頸中至長;前趾有蹼;拇指短位高;跗鱗網狀;羽衣、鳴聲及行為兩性相似;配偶聯系及家庭生活持續時間長;每年換羽一次;植食性;翅中等度長,尖;尾短;均善游泳,許多種主要水棲。包括樹鴨族Dendrocygnini、天鵝族Cygnini、雁族Anserini、點斑鴨族Stictonettini等4族?;已鉇nser anser是我國的家鵝的祖先,鴻雁Anser cygnoides是歐洲家鵝的祖先。
鴨亞科
有33屬123種。跗鱗盾片狀;雄體氣管有不對稱的膨大部;兩者鳴聲不同,通常羽衣及行為亦異;配偶關系及家庭生活維持時間短;一年換羽2次;雄體常換“蝕羽”及鮮艷的婚羽各1次;幼雛的絨羽有明顯花紋;雌體有“逗引”表演。包括麻鴨族Tadornini、船鴨族Tachyerini、棲鴨族Cairinini、鴨族(浮水鴨族)Anatini、秋沙鴨族(海鴨族)Mergini、硬尾鴨族Oxyurini等7族。綠頭鴨和斑嘴鴨是家鴨的祖先,俗稱“水鴨”;疣鼻棲鴨(番鴨)Cairina moschata原產于南美洲,現被馴化為家禽,俗稱“洋鴨”。
4繁殖
本目絕大部分鳥類的繁殖是一雄一雌相配,其中天鵝、樹鴨、雁、麻鴨等種類雄雌鳥終身配對,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雙親都參與幼鳥的養育,樹鴨的雄鳥甚至參與孵卵。而本目的
其它種類夫妻關系大多并不確定,常只能維持一個繁殖季節,甚至在孵卵開始之后雄鳥就棄雌鳥而去,長期以來被人們當作忠貞愛情象征的鴛鴦其實就是這樣。
本目各種類的交配行為僅限于繁殖期內,但常常在越冬集群時期便開始配對行為,在冬末初春季節常能看到發情行為。本目鳥類常有復雜而悅目的求偶炫耀行為。
本目鳥類所做巢多見三種類型:
露天巢:搭建在離水不遠的地面上或淺水處,由手邊易得的植物型材料搭建,大多數的河鴨都是營露天巢的。
隱蔽巢:這類巢搭建在在巖石下面,石隙間,垂直斜坡的土洞中,麻鴨等的巢就是隱蔽巢。
樹洞巢:搭建在樹洞中,鴛鴦的巢就是樹洞巢。
此外,本目中的黑頭鴨是這一目中唯一的巢寄生者,寄主有其它鴨科、秧雞、鹮類、鷺類的鳥。
本目鳥類的雛鳥均為早成雛,并且本目鳥類的雛鳥都有明顯的印記行為,即把出生后看到的第一個物體當作自己的母親,本能性地跟在“母親”身后形影不離直到長大。雛鳥出生時體表被絨羽,出生后數月才發育成能飛的幼鳥,幼鳥羽色啞暗,頗似雌性成鳥,幼鳥出生后七到八個月進行第一次換羽。
本目鳥類性成熟的時間長短不一,快的如鴨亞科的大多數種類,孵出后九到十個月即能繁殖,而發育較慢的如天鵝則需要四到五年。
5遷徙
本目鳥類絕大多數種類都是遷徙性的,秋季南遷,春季北遷,據研究在中國內蒙古的烏梁素海,每年3月初就可以看到疣鼻天鵝、灰雁、綠翅鴨等本目鳥類,在隨后的日子里,斑嘴鴨、綠頭鴨、赤麻鴨等相繼到達,9月中旬各種鴨雁類開始南遷,最早開始遷徙的是灰雁,同時在更北方繁殖的一些鴨雁類也開始過境烏梁素海,10月間烏梁素海的鴨雁類數量達到頂峰,12月,最遲南遷的秋沙鴨開始離開烏梁素海。
通常,本目鳥類在秋季南遷比較緩慢,春季北徙則比較迅速。
6進化
最早的雁形目鳥類化石是發掘自法國下白堊紀地層的疑禽,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唯一一塊中生代雁形目鳥類化石標本,疑禽標本僅為上臂骨的兩片碎片。
在新生代地層,則有分別發掘自法國和美國的羅邁雁和始新鴨。
化石資料顯示,在新生代漸新世雁形目鴨科已經有雁亞科和鴨亞科的分化;在中新世已經出現雁、河鴨、潛鴨和天鵝等現存屬出現;在鮮新世本目絕大部分現存種都已經出現;至更新世則計有90種化石被發現。
綜合全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所有雁形目化石,共計約170余種,其中已經滅絕的占一半左右,絕大多數化石發現于歐洲和北美提示本目可能起源于古北界。
7雁類與人類
本目鳥類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部分種類在歷史上被人類馴化成為重要的家禽。
家鵝被認為是人類馴化的第一個家禽,它來自于野生的鴻雁或灰雁。達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提到“在荷馬史詩中就提到過早在古希臘時代鵝就是被馴養的家禽了,而古羅馬時代的神廟里人們飼養家鵝,作為奉獻給神的祭品”;還有人根據古埃及筆畫遺留下來的資料,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成功地馴化了家鵝。
中國古籍《莊子》中有記載:“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說明在公元前400年以前中國就已經有成熟的家鵝馴養技術了。
目前普遍認為中國家鵝和歐洲家鵝的起源不同,中國家鵝起源于鴻雁而歐洲家鵝起源于灰雁。
鴨也是重要家禽之一,目前認為馴化的家鴨起源于野生的斑嘴鴨和綠頭鴨,中國戰國時期的古籍有記載“野鴨為鳧,家鴨為鶩”,歐洲家鴨的馴養可能起源于古埃及后經希臘傳播于整個歐洲大陸。
8分類學
(“&”標記為中國境內沒有分布的種)
雁形目鳥類的分類主要有兩類不同的觀點,一類引用Sibley和Monroe的鳥類DNA分類系統將雁形目鳥類分為鴨科、叫鴨科、鵲雁科和樹鴨科(樹鴨有時會被視為鴨科的亞科),目前英文維基采用的就是這種分類方式(而且樹鴨被分類為鴨科的亞科)。
雁形目(Anseriformes)是人們最熟悉的游禽,分布廣泛,種類繁多,但絕大部分種類都可以歸入同一個鴨科,這也是我國僅有的一科。另外一個科叫鴨科則與鴨科差別甚大。
中、大型游禽。羽毛致密;嘴多扁平,先端具嘴甲;前趾間具蹼,后趾形小而不踏地;雌雄外形不同,雄性具交接器。分布全世界,大多具有季節性遷徙的習性。在地面上或樹洞中營巢;雛鳥為早成性。本目有2科:叫鴨科和鴨科。鴨科是一類重要資源,全世界約有150種。中國有綠頭鴨、天鵝、豆雁等。
9代表鳥類
綠頭鴨(Anasplatyrhynchos),俗名野鴨。雄鴨的頭和頸呈金屬綠色;雌鴨棕黃色,散布褐色斑點,故雌鴨又稱大麻鴨。雄、雌鴨除毛色的區別外,雄鴨的中央尾羽先端向上卷曲,而雌鴨尾羽先端不向上卷曲。雜食性。夏季繁殖在西伯利亞及我國東北、內蒙、新疆一帶,冬季則遍布長江流域或以南地區,成為我國大部地區常見的一種冬候鳥。肉味鮮美,為野味中之上品,是我國重要的狩獵鳥類。
家鴨(Anasplatyrhynchosdomestica)的祖先即為綠頭鴨。世界聞名的北京鴨是家鴨的優良品種,原產地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一帶。
鴛鴦(Aixgalericulata),為小型的鴨類。雄鳥羽色華麗,頭后有赤銅色羽冠,翼上有一對栗黃色的扇狀直立飾羽;雌鳥的頭與背均灰褐色,無羽冠和扁狀飾羽。平時雌雄成對生活,形影不離,引為人間白頭偕老的象征。
斗雁(Anserfabalis),俗名大雁。體型較鴨類大,雌雄性羽色相似,以暗棕色為主。以植物為主食。結群飛行時常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是人們最熟悉的冬候鳥之一。秋季飛經華北(少數留居過冬)到華南一帶過冬,翌年春季再北遷到我國內蒙、東北和西伯利亞一帶繁殖。為重要狩獵對象。
鴻雁(Anser cygnoides),是我國家鵝的祖先,不如豆雁常見。雄鳥的上嘴基部有一瘤狀突。
天鵝(Cygnuscygnus),體長達1.5米。體羽純白色,嘴黑色而基部為黃色。頸長,游泳時長頸直伸于水面。天鵝的飛翔高度達9000米,是世界上鳥類飛翔最高紀錄的保持者。繁殖于我國北部,越冬于長江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