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旬陽縣蜀河鎮的一位農民近日在散步時,發現了一只“長嘴怪鳥”,經專家鑒定,這是有著“全世界30種瀕危鳥類之一”頭銜的海南虎斑鳽。當天早晨6時,蜀河鎮沙溝村五組村民楊全國在家門口散步,看到一只沒見過的鳥從房頂飛下來,好像受了傷。楊全國將這只受傷的鳥及時送到護林員呂禮仁處,兩人對這只鳥進行了簡單救治,并拍照發在“護林先鋒隊”微信群。
經鑒定,這只鳥為海南虎斑鳽,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是全世界30種瀕危鳥類之一。
海南虎斑鳽在旬陽境內屬首次發現。目前,旬陽縣羊山森林公安派出所正在對這只鳥進行救治,力爭盡快治愈,放歸大自然。
拓展閱讀:海南虎斑鳽的相關內容
海南虎斑鳽的分布范圍:
海南鳽是中國特產的鳥類,沒有亞種分化。僅見于安徽霍山,廣西武鳴、隆安、瑤山、浙江杭州市、臨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陽,江西贛州市龍南縣九連山自然保護區,廣東英德,廣東南雄市主田鎮瀑布水庫和海南白沙、樂東、瓊中、五指山等地。其中在海南為留鳥,其他地方為夏候鳥或旅鳥。
種群現狀:
海南鳽是世界上公認的鳥類瀕危物種,因第一個模式標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島的五指山而得名。該鳥的形體和大小都近似鷺,嘴長、頸長、腳長,上體黑褐色,并具有白色斑點,眼后有一條白色條紋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魚蝦、小螺、昆蟲為食?;啉Z晝伏夜出,從被人發現到失蹤,生活習性一直鮮為人知。由于虎斑鳽鳥極為稀少,因而被稱之為"神秘鳥"。
1929年,中山大學生物系的師生曾在位于廣西自治區中部的金秀大瑤山采集到該鳥的標本,這是廣西自治區20世紀90年代以前惟一的紀錄。20世紀60年代初期,華南動物考察隊曾在海南作過多次調查,時間長達數年,也僅在中部山區采到了兩只標本。此后一直再沒有關于該鳥蹤跡的報道。
這種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斑鳽再度被發現"的消息被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報道后,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1999年1月,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高育仁教授在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見到1只海南鳽幼鳥的標本,感到十分驚喜,并立即在有關刊物發布這一重大消息,引起國內外鳥類專家的關注。同年7月,廣西大學周放教授在廣西上思縣鳳亭河庫區意外發現了這種鳥,推翻了“海南鳽滅絕”的觀點。
進入21世紀,許多世界知名鳥類學家紛紛進入保護區考察,多次發現海南鳽個體的活動,證實了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較有可能是該鳥殘存的唯一地區。后來,香港一個觀鳥組織在粵北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了2只活體,這一消息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2007年10月份,廣東南嶺一科研人員在給領導拍工作照時,意外的拍到了海南鳽的蹤跡。2007年8月10日,在黔東雷公山發現海南鳽的蹤跡,不僅是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新記錄,也是貴州鳥類的新記錄,對當地氣候環境和物種考察都極具意義。
2012年08月在廣東南雄小流坑——青嶂山又有發現。這是該區第二年發現海南鳽。
2016年6月,浙江省淳安縣森林公安局日前根據群眾報告,救助了一只海南鳽,這是時隔多年后千島湖區再次發現這種鳥類。淳安縣這次救助的是一只健康的海南鳽幼鳥,體重0.7千克、體長53厘米。為科研需要,淳安縣林業部門在這只海南鳽身上安裝了GPS追蹤器后,將其放歸自然。